门户 学生 教工 校友 考生及访客 图书馆 English

当前位置: 首页 >> 广工头条 >> 正文

【中国教育报】打造“制造业当家”的广工引擎

——必威电竞中国有限公司本科办学65年来与广东产业同升级共创新

2023年11月06日     来源:党委宣传部         次浏览

广工师生自编自导自演情景剧《青春印丰碑》,把东深供水工程中的“广工故事”搬上舞台

广工研究生在联合培养基地接受仪器设备实操训练

■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广东探索

6个学科挺进ESI全球前1%,工程学进入前0.4‰;智慧医疗创新技术中心、国际先进设计中心、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正稳步建设;产学研合作覆盖广东省所有地市,政校企共建13个重大协同创新平台,服务超6000家企业……这是一代代必威电竞中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工”)人接续奋斗的新突破、踔厉奋进的新征程。

铸魂育人、强国兴邦,1958年,广工本科办学肇始。65年来,广工心怀“国之大者”,矢志“实干报国”,培育了数十万堪大用、担重任的栋梁之才。在教育、科技、人才战略高质量落地的新实践中,广工正以引领创新的担当作为,擦亮“与广东崛起共成长,为广东发展作贡献”的招牌。

赓续红色血脉

应国家所需图强

“如何保障有色金属资源的有效供应,对广东、国家工业化进程影响很大。”数十年来,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工校友邱冠周深耕有色金属资源的矿物加工技术,“这门技术只有掌握在中国人手里,才能让国家不被‘卡脖子’。”

1972年至1976年,邱冠周在广东矿冶学院求学。这为他毕生奋斗的矿物加工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学术基础。从那时起,他就坚定了信念:“国家怎么提倡,我就怎么办,跟着国家战略走。”

20世纪70年代,矿冶产业成为广东省的主要产业之一,当时,制造坦克等需要硬度大、抗腐蚀的钛金属。广工的前身广东工学院响应号召,从千年商都广州昂首北行,搬至相对偏远落后的广东韶关,易名为广东矿冶学院。

改的是校名,更是行动。为集中力量办好当时国家急需的大事,学校主攻合金、稀有金属冶炼等专业,努力克服物质匮乏、设施简陋等多重困难,力争尽快出成果。学校联合企业开发出铝材的自然发色项目,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在韶关办学期间,广工两次夺得国家科研奖项,更磨砺了“国家发展需要什么,广东发展需要什么,广工就努力贡献什么”的价值底色。为解决香港百万同胞饮水难问题,广东工学院时任校长麦蕴瑜带领近200名师生,奔赴东深供水工程前线。师生们勇当技术攻坚先锋,与上万名工程建设者在一年内建成了全长83公里的宏大供水工程。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群体被授予“时代楷模”称号。

“我们广工人‘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与国家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很多毕业生以‘深藏功与名’的沉稳和担当,在基层默默贡献、持续深耕数十年,创造出很多一鸣惊人的成果。”广工党委书记胡钦太举广工毕业生、知名水利工程师骆小筑为例,1962年,骆小筑从学校水利工程专业毕业后入职广东省清远市佛冈县水电部门,一扎根就是18年。她参与的多项工程建设成果都填补了当地的“空白”,还带队夺得水利枢纽工程设计金质奖等多项荣誉。

骆小筑等广工毕业生就像一块块砖,祖国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奉献。忠诚国家、服务人民、踏实作为,广工“又红又专”的血脉基因在一届届师生中传承发扬。今年6月,学校1560余名毕业生应征入伍、参加西部计划等。

本科办学65年来,广工培育了50万名专门人才,其中92%在广东工作,80%投身于制造业及相关行业。很多人已成长为科技拓路人、行业带头人、产业领军人等。

厚植“产业基因”

为广东产业升级“造血”

今年,广工本科招生计划数为10150名,理工科占比超过72%,这两个领跑全省本科院校的数字,彰显了广工力撑广东“制造业当家”的担当作为。

作为人口大省、产业高地,长期以来,广东省工科院校数量不足。自1958年起,广工就坚持以工为主,为国家尤其是广东工业建设大规模培养本科层次工科人才。2004年以来,广工每年招生规模均在1万人左右,助推广东省将人口规模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

“服务国家所急、广东所需,坚持市场导向、校企合作,是广工‘产业基因’的要义。”广工党委副书记、校长邱学青说,本科办学65年来,广工虽数次搬迁、几度易名,却在很多高校变更为综合性大学的办学热潮中保持了战略定力。学校专业设置没有贪大求全,而是坚守以工为主的特色,大规模培养人才。广工的办学史,就映照着广东工业发展史。

20世纪50年代,广东机械制造等重工业生产急需工业人才,广工开始本科办学,大规模培养人才。仅在1958至1972年间,广工就向社会输送了电工、机工等1万余名紧缺的专业人才。

近年来,广东“制造”加速向“智造”跃升。广工抢抓天时地利,用市场“火眼金睛”甄别产业真需求,紧随产业脉动优化调整专业。学校所有专业都努力做实“与产业融合”的理念,学校“产业基因”的树苗在与产业转型升级的相融相促中枝繁叶茂。其中机械电子工程等广工多个传统优势专业,就与华为、腾讯等链主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深度合作,应需而变育人才、同创共长冲新高。

机械与电子如何擦出新“火花”,为集成电路产业照亮育才之路?珠三角蓬勃发展的集成电路产业,急需更多先进封装人才。广工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与知名企业共建创新班,推动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强化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毕业生广受业界头部企业青睐。

广工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紧紧围绕广东省“双十”战略性产业集群发展所向,依托传统优势专业,做优做强高端电子制造、绿色材料化工等工科学科群。同时,广工深化新工科改革,并依托丰厚的工科基础和“产业基因”,高水平发展理科、融合医科及新建专业。自2018年以来,广工新增14个专业,其中有8个新工科专业,还优化或停招了12个专业。现已形成了新专业“锦上添花”、传统专业“老树新花”、学科交叉“遍地开花”的专业发展新格局。

专业建设不但要精准对接区域产业,更要高质量、冲一流。广工每个学院都选定“领头羊”专业,工程认证、一流专业建设“两手抓、两手硬”。自动化等21个“领头羊”专业,通过建设智能制造生产线、优化教学项目等“软硬兼施”,不但通过工程认证,还带动学院其他专业以学生为中心,提升育人质量。

一流专业也屡创佳绩。广工给每个一流专业投入100万元,一流专业带动学院其他专业优化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两年一小修、四年一大修”。学校现有87个本科专业、37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聚焦“高精尖缺”

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新功

“我们团队成员来自集成电路、信息工程等多个学院,这让我们在相互激发中取长补短,拓展思维。”通过与团队成员的交流学习,广工2021级研究生郑基炜在设计芯片时强化了系统思维,基于芯片内部和外部交互的场景做设计。他已参与研发并流片了多种架构芯片。前不久,在第七届(2023年)全国大学生集成电路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中,郑基炜等广工学生斩获一等奖。

集成电路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结晶。广工与半导体知名企业进行了深入调研,发现学校8个学院的28个工科专业都与集成电路产业紧密相关。广工以“跨学科、跨专业,企业深度参与”为重点, 组建高端电子制造学科群“集团军”。8个学院的28个工科专业横向打破专业壁垒,以“2+2”“3+1”学制,探索跨学科多专业融合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纵向打通校企协同育人渠道,以IC班、匠心班等特色班为载体,构建芯片“EDA—设计—制造—测试—应用”全产业链人才培养体系,缩短人才从培养阶段到投入科研与产业一线的周期。

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在制造环节面临较多险阻,多地投入巨资的多条产线缺乏工程技术人员。广工重点出击,每年可为集成电路制造领域培育100多名人才。近5年,学校已在集成电路设计、封测等领域培养了近2000名硕士、近百名博士,规模、质量位居全省前列,力撑广东“强芯工程”。目前,广工集成电路学院入选广东省首批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并入选首批国家现代产业学院。

近年来,广东高起点培育发展半导体及集成电路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等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急需研究生等高层次人才。广工聚焦“高精尖缺”,勇担“高端人才供给”和“科学技术创新”双重使命,创新实施本硕贯通培养的“千苗计划”,在每个年级选拔千余名优秀本科生提前进入研究生导师团队,提前修读研究生阶段部分课程,强化研究生层次创新人才的选拔、培养。大四时,郑基炜就进入学校高速高精度模数转换器芯片实验室,跟着郭春炳等导师研究集成电路,这为他研究生阶段深耕集成电路打下了基础。

如何为广东做大做强制造业这份“家当”,培育更多具备“产业底色”“双创基因”的工科研究生?广工不但扩大工科研究生教育规模,还力推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学科交叉。校企以共同招生、共同培养、共同选题、共享成果及师资互通、课程打通、平台融通、政策畅通“四共四通”,培养“来即能战”的卓越工程师。

“学校科研导向、企业需求、多阶递进的校企融合培养体系,帮助我们在解决真问题中历练真本领。”肖淑华在广工完成了本、硕、博的学业,参与多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着力破解混凝土钢筋锈蚀导致结构寿命短等现实问题。广工引导研究生们把论文写在产品上、将项目做在企业里。学校联合行业龙头企业、科研院所等,打造2个全国示范性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联合基地、66个省级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与21家基地、省实验室等招收联培研究生。

65年来,广工培养了4万余名研究生。学校通过研究生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卓越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和国际化人才培养计划,培育出一大批国家级别青年人才。育木成林,硕果累累,广工已勇夺5项“互联网+”国赛金奖、4项“挑战杯”国赛特等奖,捧得5届“挑战杯”国赛“优胜杯”。

六十五载育才创智,强国之志薪火相传。在强国建设的时代征程中,广工正奋力建设“特色鲜明、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创新型大学,努力培养更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再立新功。

网址链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3-11/06/content_630942.htm

作者:杜清 李成瑶 黄爱华 刘赞 衷华

审核:党委宣传部

编辑:朱小翠

上一条:【光明日报】乘风破浪的广工人:赓续精神火炬,铸就时代巨轮

下一条:学校举行2023级学生军训总结暨表彰大会